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江苏中考 > 江苏中考试题 > 江苏语文试题 > 正文

2021江苏苏州中考语文押题卷

2021-05-07 17:05:02文/张孟影

2020江苏苏州中考语文押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阅读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yúnyún______众生,究竟该如何生活?历来众说纷yún______,莫哀一是。我比较欣赏农夫“春耕夏yún______,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的方式,与自然合一,张弛有度,yùn______酿着生活与文化的甜蜜。

2.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文人脚印”与“人生苦旅”仿佛镜头与滤光镜,一经重叠,登时聚现作家“文化人人生苦旅”这一“取景眶”。背景(地域、景物)尽管移动变更——从文化胜地、名城到罕为人知的古人足迹,到原始洞穴、乡间小镇、海外乔居地;从牌坊、笔墨到夜雨、夜航船……前景中飘然来去的却是一类人(文化人及少数与文化史有密切关系的非文化人):诗人、画家、皇帝和官员、学者、乡村教师……还有一个不识字的王道士。即使有些人的行迹已被知晓了,这次却是面对面的感受他们呻吟、挣札和深藏的哀伤和遗罕。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关雎》)

②,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③,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_________》)

⑤四面歌残终破楚,。(秋瑾《满江红》)

⑥几处早莺争暖树,。(《钱塘湖春行》)

⑦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⑧,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4.名著阅读。(4分)

(1)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你认为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故事情节,分条总结出杨志的性格特点。(2分)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了他与长妈妈的故事。有两件事让他对长妈妈的情感发生变化。第一件事是让敬意消失,第二件事是又重新产生新的敬意。请简要说说是哪两件事。(2分)

5.观察右面的一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①漫画上的“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②用简洁的语言阐释漫画题目的“一字值千金”的含义。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8题。(6分)

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①歌舞未曾归。

【注释】①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6.诗词讲究炼字,诗中“怕”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

7.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2分)

8.“子规”在古诗中常常用来营造悲伤的氛围,请你再举出一例。(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7题。(26分)

陶渊明:四海与丘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父亲都作过太守。后家道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孟嘉家生活。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描述外祖父:“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傍若无人。”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既有“猛志逸四海”的追求,又有“性本爱丘山”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之愿,担任祭酒一职,后因官场黑暗而辞官。安帝隆安四年,他又投入桓玄门下。元兴二年,桓玄篡夺帝位,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再返田园。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桓平叛。陶渊明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冒险到到建康,担任刘裕参军。他写诗明志:“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义熙元年秋,他任彭泽县令,《晋书·陶潜传>记载: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贵避抱赢疾。复为镇军、建成参军,谓亲朋日:“聊欲弦歌①,以为三径②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日:“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责,不私事上官。郡遗骨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宋文帝元嘉元年,他已贫病交加,但对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粱肉,他挥而去之。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遗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答:“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虽然生活清贫,但陶渊明能从极平淡、极普通的田园生活中体味到无限的快乐。他在《与子俨等疏》中描写自己的情趣:“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遏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种快乐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他的笔下,田园生活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颅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因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好一个“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不是没有痛苦和烦恼,只是因为有这种热爱自然、怡然自得的精神品格,他能比较容易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平衡。《晋书‘陶潜传》记载:

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蛄,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_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十分推崇这位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他认为陶渊明那些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诗篇可以使人忘却世问的奔竞争夺,培养旷远、真率的情感'获得精神的自由。到了隋唐,陶渊明得到的评价越来越高。北宋年间,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欧阳修盛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评价“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③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摘编自《陶渊明诗文》及有关资料,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弦歌:出任邑(县)令。②三径:常指归隐后的住所。③癯:瘦。

13.文中有三处提到陶渊明的“志”:“猛志逸四海”,“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结合全文,简要写出陶渊明“志”的具体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山海经)》(其一)如何体现陶渊明“能从极平淡、极普通的田园生活中体味到无限的快乐”这一点?请结合这首诗的词句加以品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在介绍陶渊明时,为什么要多次引用史料?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儒家主张“济世安民”,道家崇尚“自然平和”。陶渊明是“儒”?是“道”?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你的阅读积累,参考名家点评,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儒家情怀】“陶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正是:……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一梁衡

【道家风骨】“(陶)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2分)

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

张丽钧

①课堂上,我带着孩子们做续写练习。

②我给了他们两句诗做开头—“天上的仙鹤,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我让他们在这两句诗的后面续写放飞心愿的诗句。

③他们衔接得五花八门—

④“我要飞遍大好河山,把千般美景尽览。”

⑤“我要飞到云彩上,俯瞰我美丽的家园。”

⑥“我要飞到地球的那一面,看那里的人怎样生活。”

⑦“我要飞回唐朝,我要飞回秦汉……”

⑧没有错误的答案。我相信,他们欲借助仙鹤的双翼飞去的地方,就是他们心灵的圣土。各异的答案,呈现的是多样的精彩。

⑨我没有跟孩子们说这本是仓央嘉措的诗,也没有向他们公布原诗后面的所谓“标准答案”。我想给他们留一个悬念,或者说留一份“远期作业”。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来听我讲课的这些孩子会在不同的时空撞见仓央嘉措的诗句。他们或许会惊叫起来吧:天哪,原来那竟是他的诗!天哪,原来那两句诗的后面竟是这样写的!

⑩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容你衔岁月之泥、光阴之草,在心上筑起一个预备盛放那两句美诗的巢,那时,它才可能翩然飞来,雍容栖落。

⑪——“天上的仙鹤,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我不会飞得太远,看一眼理塘就回返。”

⑫节制的愿望,那么简洁,那么单一,连想象都舍不得挥霍——借来仙鹤一双洁白的翅膀,只为去看一眼刻骨思慕的“理塘”(他恋人的故乡——四川康区理塘)。——我不能够把“理塘”简单地理解为爱者居住的地方,也不愿意过多猜想“理塘”在那个预言中的模样;我宁肯将“理塘”视为精神澡雪之所、灵魂栖止之乡。

⑬明天的你,可愿意和我站在一起,欣赏一朵悭吝的心愿之花,将所有疯长的欲望都砍伐尽净,只留下一个小小、纤尘不染的“理塘”?

⑭如果仙鹤有知,我想它大概不会将珍贵的双翼贸然出借给每一个前来求借的人。它大概会让求借者逐一陈述想要借这双冀飞到什么地方。或许,它会钦仰那想要飞得高的;或许,它会佩服那想要飞得远的;甚至它还可能对那梦想穿越朝代的飞翔者刮目相看。但是,我猜,真正让它欣然奉上自己洁白双翼的,还应该是那个志在“理塘”的人吧。

⑮感谢岁月,它让我一层层褪去青涩,获得甘甜的赐予。那曾经被耳朵粗暴拒斥的乐音,于今听来,竟是满眼泪水。踏上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我终于彻底读懂了弘一法师。他诗词了得,绘画了得,书法了得,篆刻了得,音乐了得,戏剧了得。后来,他将这么多的“了得”轻轻卷起,一心向佛。在他的故乡平湖,我擎着一朵焰火般的“彼岸花”,只身走进了他的纪念馆——粼粼波光之上的七瓣莲花。我一瓣一瓣地寻觅他的悲欣,一瓣一瓣地熏染他的心香。他删繁就简的愿望仿佛塘中一支荷箭,不可遏抑地挺出来,挺出来。“代苦”,这两个字是他用红笔写的,血一样的颜色,那么触目惊心。这个落座前总要慈悲地摇一摇椅子以期让小虫逃命的清瘦男子,把为众生代受一切苦奉为至高使命。在这至高的使命面前,所有的“了得”都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他的“理塘”在彼岸,他的“理塘”在一缕淡淡的莲香之中。

⑯当我们飞得太远,我们就有可能淡忘了自己究竟为了什么出发。欲望的花,开了满满一树,我们曾误以为这就可以读作生命的丰赡了。然而,那可以饲养我们灵魂的果并没有藏于每一朵花的蕊中,一阵风来,繁花落尽,满眼狼藉;唯有一枚最初几乎被我们忽略的果,情愿熬过漫漫长夏,与秋风邀约,立志成为我们生命词典中那个叫“浅薄”的词的悲壮祭品——是不是,它也可以被沮柔地唤作“理塘”……

⑰不必刻意去寻,在某个时空的坐标点上,那两句诗,自会来找你。

【注】张丽钧,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散文艺委会副主任,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

主要作品有《畏惧美丽》《依偎那座雪峰》《看见阳光就微笑》等。

17.文中的“理塘”是指什么?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2分)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几段花大量笔墨叙写孩子们的回答情况?(2分)

19.这是一篇很有哲思的散文,作者引用仓央嘉措的诗句“借我一双洁自的翅膀”为题有何好处?(4分)

20.结合本文,说说“我”是个怎样的老师。(至少写两点)(4分)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装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请以“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更多【江苏语文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