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历史 > 历史知识点 > 正文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1-11-25 08:47:31文/宋则贤

初中生学习历史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辛亥革命

一、革命准备

1、组织准备

⑴兴中会:①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②时间:1894年;③地点:檀香山;④建立者:孙中山

⑵中国同盟会:①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时间:1905年8月;③地点:日本东京;④总理:孙中山;⑤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⑥机关刊物:《民报》;⑦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思想准备:“三民主义”

①内容:“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前提);“民权主义”(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补充 兴中会在檀香山的秘密宣誓地点

与发展);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发。

二、高潮

1、武昌起义: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②地点:湖北武昌;③过程:10日起义、11日占领武昌城、10日攻占汉口和汉阳;④结果:武昌起义取得胜利;⑤意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2、中华民国成立:①时间:1912年1月1日(元旦);②地点:南京;

③临时大总统:孙中山;④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

三、结果: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评价

1、积极: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②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③社会风俗:移风易俗(装束、礼节、称呼)。

2、消极:①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②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归纳总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①1894年,建立兴中会;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④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⑤创办了黄埔军校。

六、教训: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①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②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无产阶级,中心由北京到上海。(斗争形式由罢课转变成罢工、罢市)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原因: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

1、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

2、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3、领导:创办者: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1、开始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一全国;

3、概况:①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②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③主战场:湖南、湖北;④先锋:叶挺独立团,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⑤重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

4、结果:①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5、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①作战方针正确;②国共两党齐心合力;③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

6、国民革命失败:

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1924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失败的标志: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⑵失败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⑶教训:革命要成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掌握革命领导权。

三、南京国民政府

1、时间:1927年4月 

2、事件: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3、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十九世纪,火车、轮船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吴淞铁路;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作用:①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危害: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十九世纪70年代,有线电报(最初用于军事)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照相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代中国的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渔光曲》)

2、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①装束: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②礼节: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③称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成为社会潮流,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文明平等的愿望。但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