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宜宾中考 > 宜宾中考试题 > 宜宾历史试题 > 正文

2018宜宾市中考历史模拟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2018-01-07 15:33:51文/赵妍妍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宜宾市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三分,共40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重大意义是(  )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促进了经济交流

C.促成了贞观之治              D.加重了人民负担

2.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3.“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唐太宗由此吸取教训采取的做法是(  )

A.戒奢从简              B.虚心纳谏              C.轻徭薄赋              D.科举选才

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 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宜宾市中考历史)“唐太宗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作庸…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 627 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 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他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唐太宗“以庸代役,减免赋税”的根本目的是(  )

A.保证农民的耕作时间

B.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安定

C.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巩固唐朝的统治

6.后人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唐初盛世创立,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②为唐朝盛世来临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 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七》中杜甫《北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下列能印证的史实是(  )

A.修筑大运河              B.贞观之治

C.开设进士科              D.派鉴真东渡日本

8.唐代诗人陆龟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润的唐代某种瓷器,你知道这是对下列哪种瓷器的由衷赞美吗?(  )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9.“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产,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

A.隋炀商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

A.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D.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11.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

①收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如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它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  

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宜宾市中考历史)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

C.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

D.“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

14.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袈裟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请你判断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是(  )

A.玄奘西行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张骞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16.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7.唐诗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的山河感受不同

18.唐朝时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以下对唐诗与唐朝诗人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

A.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留世作品多

B.李白是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彰显了豪放之风

C.白居易的诗具有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忧国忧民

D.杜甫有“诗圣”之名,其诗被称为“史诗”

19.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词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0.(宜宾市中考历史)“……又名千佛洞,有一千多个洞窟,它有如一座大型绘画馆,其四壁和顶上,满绘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壁画……描绘了××时期的社会繁荣景象。”对此判断最准确的是(  )

A.该石窟艺术代表宋代最高水平

B.它反映了秦朝时期的社会面貌

C.它承载反映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D.它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8分)

21.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做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上述材料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3)用经济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材料三中的“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获得了怎样的誉称?

材料四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中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2.材料一: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材料二: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说明了科举制有什么积极之处?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又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是哪两科?

(3)唐朝完善科举制关键的人物是哪几位?

(4)科举制推行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这种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三、(宜宾市中考历史)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6分)

23.图说历史

(1)图一与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出国前往的目的地分别是哪里?请分别说出他们为中外交往做出的贡献?

(2)图一 图二中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图三反映了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一件友好关系的史实,你知道是哪一件史实吗?这件事有何历史意义?

(4)图一、图二和图三分别体现出唐朝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这样的政策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6分)

24.史料解析: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张玄素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贞观政要》

(1).请仔细阅读材料,归纳这位皇帝罢修乾元殿的原因?

诗歌欣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上诗歌是谁的作品?他的诗歌有何特点?

(3)判断纠错:唐玄宗说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因为他这种开明的政策,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爱戴,被尊为“天可汗”,他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吐蕃联姻,金城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友谊;他还重视发展科举制,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

①错误  改正  

②错误  改正  

③错误  改正  

④错误  改正  。

 

宜宾市中考历史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三分,共40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重大意义是(  )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促进了经济交流

C.促成了贞观之治              D.加重了人民负担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

【解答】材料的内容是说明大运河的沟通南北,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发展.

故选B.

 

2.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了大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故选B.

 

3.“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唐太宗由此吸取教训采取的做法是(  )

A.戒奢从简              B.虚心纳谏              C.轻徭薄赋              D.科举选才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有关内容.

【解答】分析题干,注意关键词“臣下钳口”,隋炀帝“不闻其过”.所以吸取这一教训后,注重的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虚心纳谏.

故选B.

 

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 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文景之治;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解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不符合史实,也不是三个盛世出现的原因.

故选D.

 

5.“唐太宗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作庸…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 627 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 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他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唐太宗“以庸代役,减免赋税”的根本目的是(  )

A.保证农民的耕作时间

B.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安定

C.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巩固唐朝的统治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以庸代役,减免赋税”的根本目的.

【解答】唐太宗“以庸代役,减免赋税”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唐朝的统治,统治阶级采取的所有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与维护自己的统治,ABC都只是直接目的.

故选D.

 

6.(宜宾市中考历史)后人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唐初盛世创立,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②为唐朝盛世来临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 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个评价体现了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②为唐朝盛世来临起到承前启后作用和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无法体现唐朝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据此可排除含③的ABD.

故选C.

 

7.《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七》中杜甫《北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下列能印证的史实是(  )

A.修筑大运河              B.贞观之治

C.开设进士科              D.派鉴真东渡日本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

【解答】题干给出的“太宗”是唐太宗,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其它选项都与他无关.

故选B.

 

8.唐代诗人陆龟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润的唐代某种瓷器,你知道这是对下列哪种瓷器的由衷赞美吗?(  )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陶瓷业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越窑可知赞美是青瓷.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故选C.

 

9.“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产,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

A.隋炀商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只要抓住史料中“开元初”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由材料中的“开元初”可知,事件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故选:D.

 

10.(宜宾市中考历史)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

A.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D.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解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诗句出自孟郊《登科后》,描写了作者进士及第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11.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

①收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①的说法违背了科举制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②③④与题意相符,

故选D.

 

12.如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它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  

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宜宾市中考历史)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注意识记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派文成公主入藏的统治者为唐太宗,当时吐蕃赞普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的目的地为逻些即今天拉萨,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由此可知答案.

故选D.

 

13.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

C.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

D.“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

【解答】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汉藏交往的基础.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不是唐太宗,是唐中宗.

故选B.

 

14.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

【解答】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而和亲结盟属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故选A.

 

1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袈裟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请你判断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是(  )

A.玄奘西行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张骞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鉴真东渡日本.

【解答】题干给出的“东瀛”是日本,据此可知这个高僧是鉴真,电视剧主题应该是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故选B.

 

16.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

【解答】③民族政策是对内政策,不属于中外交流,错误;⑤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朝,错误;①②④符合史实,适合题意.

故选B.

 

17.(宜宾市中考历史)唐诗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的山河感受不同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白、杜甫的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

【解答】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故选A.

 

18.唐朝时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以下对唐诗与唐朝诗人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

A.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留世作品多

B.李白是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彰显了豪放之风

C.白居易的诗具有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忧国忧民

D.杜甫有“诗圣”之名,其诗被称为“史诗”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与唐朝诗人.

【解答】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C表述不准确.

故选C.

 

19.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词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词.

【解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的不朽篇章.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春望》中的名句.

故选B.

 

20.“……又名千佛洞,有一千多个洞窟,它有如一座大型绘画馆,其四壁和顶上,满绘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壁画……描绘了××时期的社会繁荣景象。”对此判断最准确的是(  )

A.该石窟艺术代表宋代最高水平

B.它反映了秦朝时期的社会面貌

C.它承载反映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D.它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考点】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敦煌的莫高窟.

【解答】位于甘肃省敦煌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石窟艺术,莫高窟是绘画艺术、佛教、雕塑艺术的集中体现,石窟内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泥塑和壁画,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它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故选D.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8分)

21.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做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上述材料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3)用经济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材料三中的“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获得了怎样的誉称?

材料四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中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考点】隋朝的灭亡;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灭亡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3)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4)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治国的目的.

【解答】(1)由材料一中的“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可以知道是因为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

(2)从材料二中“君,舟也;人,水也”得出唐太宗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做舟与水的关系.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灭亡的教训而得出的.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节用戒奢,如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轻徭薄赋,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等等. 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被称为“贞观之治”.

(4)根据材料四中“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可以看出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要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故答案为:

(1)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

(2)舟与水的关系;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灭亡的教训.

(3)史实:唐太宗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轻徭薄赋,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贞观之治.

(4)要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22.材料一: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材料二: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说明了科举制有什么积极之处?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又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是哪两科?

(3)唐朝完善科举制关键的人物是哪几位?

(4)科举制推行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这种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2)实施科举制的目的以及常设的主要科目.

(3)本题考查唐朝完善科举制关键的人物.

(4)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以及科举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解答】(宜宾市中考历史)(1)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根据所学,科举制是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2)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实行科举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维护封建统治.当时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

(3)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始殿试,创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4)科举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启示: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可以选拔有用人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促进了人才的更新,能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和政府办事效率.

故答案为:

(1)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举制创立于隋朝.

(2)选拔的读书人都为其所用,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是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需要;进士科和明经科.

(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4)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一系列改革,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启示: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6分)

23.图说历史

(1)图一与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出国前往的目的地分别是哪里?请分别说出他们为中外交往做出的贡献?

(2)图一 图二中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图三反映了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一件友好关系的史实,你知道是哪一件史实吗?这件事有何历史意义?

(4)图一、图二和图三分别体现出唐朝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这样的政策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鉴真,玄奘的知识.

(2)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3)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4)(宜宾市中考历史)本题考查唐朝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

【解答】(1)唐朝时,前往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中国同天竺的交往也很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综上所述,鉴真和玄奘都是高僧都辛勤不懈地传播和弘扬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开放性试题,结合鉴真和玄奘的事迹作答即可,可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的角度分析.

(3)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与吐蕃的交往密切.图为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史实;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

(4)图片表明唐朝采取了比较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这种开明、平等民主政策的实行,加强了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唐朝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唐朝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故答案为:

(1)鉴真,玄奘;日本,天竺(或印度).

(2)为了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3)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

(4)开放的政策;政策的影响:这种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唐朝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唐朝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6分)

24.史料解析: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张玄素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贞观政要》

(1).请仔细阅读材料,归纳这位皇帝罢修乾元殿的原因?

诗歌欣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上诗歌是谁的作品?他的诗歌有何特点?

(3)判断纠错:唐玄宗说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因为他这种开明的政策,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爱戴,被尊为“天可汗”,他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吐蕃联姻,金城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友谊;他还重视发展科举制,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

①错误 唐玄宗 改正 唐太宗 

②错误 北庭都护府 改正 安西都护府 

③错误 金城公主 改正 文成公主 

④错误 开元之治 改正 贞观之治 。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有关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有关内容.

【解答】(1)根据材料中“贞观四年”,可知这位皇帝是唐太宗,分析材料,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原因主要有:唐太宗吸取秦隋灭亡教训;唐朝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唐太宗体恤百姓;唐太宗虚心纳谏,及时纠正不当决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诗歌是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一部分;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因为他这种开明的政策,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爱戴,被尊为“天可汗”,他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吐蕃联姻,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友谊;他还重视发展科举制,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故答案为:

(1)唐太宗吸取秦隋灭亡教训;唐朝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唐太宗体恤百姓;唐太宗虚心纳谏,及时纠正不当决策.

(2)杜甫;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3)①错误:唐玄宗;改正:唐太宗.

②错误:北庭都护府;改正:安西都护府.

③错误:金城公主;改正:文成公主.

④错误:开元之治;改正:贞观之治.

第1页(共15页)

 

查看更多【宜宾历史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