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宜春中考 > 宜春中考试题 > 宜春物理试题 > 正文

2017-2018年宜春市丰城市八年级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含答案)

2017-11-24 16:27:12文/王蕊

2017-2018年宜春市丰城市八年级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含答案)

由于版式的问题,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现象,为了方便您的阅读请点击全屏查看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 产生声音.

(2)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能传递 .

2.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五次测出同一木板的长,其记录结果如下:17.82cm,17.81cm,17.82cm,17.28cm,17.83cm.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木板的真实长度接近于 .

3.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 存在的,它是通过对氧气在常温下 的方法,使之液化后贮存在氧气瓶中的.

4.一列车正以18km/h的速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正好竖直下落至地面.这一下现象说明车窗外刮的是 风,风速是 m/s.

5.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6.一滑雪运动员沿240m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滑行250m才停止.运动员在斜坡和水平面滑行的时间分别是16s和25s,则他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 m/s.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7.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a)、(b)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 车是静止的;甲车的运动时间如图(c)所示,则甲车通过的路程为 m.

8.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 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9.“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观众在听音乐史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处减弱噪声.

10.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二、选择题(共26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第17,18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小胜同学对自己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A.健康未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步行速度约为4km/h

D.脉搏约为70次/min

12.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13.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14.一列队伍长40m,经过全长为80m的桥,队伍过桥共用了1min,若队伍前进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则这支队伍行进速度为()

A.2m/s              B.1.3m/s              C.0.67m/s              D.2.3m/s

15.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像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A.干冰迅速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6.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炖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17.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18.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炒菜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后的水蒸气

B.高空中的冰晶下落变成雨滴是熔化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工作的

D.雪灾时在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积雪的熔点

 

三、简答与计算题(共26分,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6分,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8分)

19.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她把这支冰棍放进茶杯里,过一会,茶杯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帮小鹭解释“粉”、“白气”和“冒汗”是怎么形成的.

20.一辆汽车在如图所示的沪昆高速公路上行驶.

(1)图中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2)电脑收费卡显示,该车9:00从丰城进入高速公路,9:40到达新余,驶出高速公路,丰城到新余的路程为84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是否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你的依据是什么?

21.学校举行100m田径比赛,发令员在起点,计时员在终点,田亮参加比赛时,计时员听到起跑枪声才开始计时,田亮到达终点时停表的读数为12.36s,则田亮的实际成绩应为多少s?

22.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4h才到达旅游景点.傍晚,他们沿原路返回,从景点到家用了30min.求:

(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或探究题(共28分,每空1分)

23.(1)测量体温用的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从 ℃到 ℃,它的分度值是 ℃,如图5所示,其体温为 ℃.

(2)如图2所示甲,乙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和 .

(3)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液态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这三种物质中 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的质量一定比 大.

24.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钢丝 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和 钢丝.

(3)上述实验中所使用到的方法是 .

2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小”).

(4)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26.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小明用如图1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实验中观察到图甲和图乙所示两种情况,你认为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景(选填“甲”或“乙”).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气压 (“高于”、“低于”、“等于”)1标准气压.水沸腾时需要 热,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温度/℃

90

92

94

96

98

时间/min

5

6

7

8

温度/℃

99

99

99

99

(4)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  后形成的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

(5)另一小组的小冬同学在实验中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 振动 产生声音.

(2)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能传递 能量 .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N:声与能量.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解答】解:(1)刮风时,树叶振动可以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中就听到了声音;

(2)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

故答案为:(1)振动;(2)能量.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

 

2.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五次测出同一木板的长,其记录结果如下:17.82cm,17.81cm,17.82cm,17.28cm,17.83cm.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木板的真实长度接近于 17.82cm .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专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准确值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准确值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删去错误读数,取其余4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解答】解:

(1)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17.2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的;

(2)由题中测量数据知:数据单位是cm,小数点后由两位数,则测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

(3)物体的长度为:=17.82cm.

故答案为:1mm;17.82cm.

【点评】(1)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2)在求平均值时,若出现除不尽的情况,并不是小数点后的小数点位数越多越好,而是保留和题目给出数据的小数点位数相同.

 

3.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 液态 存在的,它是通过对氧气在常温下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之液化后贮存在氧气瓶中的.

【考点】1N: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31 :定性思想;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其中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而压缩体积可以使一部分气体在常温下液化.

【解答】解: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液态存在的,它是通过对氧气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之液化后储存在瓶中的.

故答案为:液态;压缩体积.

【点评】记住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会辨别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是采用的哪种方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4.一列车正以18km/h的速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正好竖直下落至地面.这一下现象说明车窗外刮的是 北 风,风速是 5 m/s.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S: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52: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11 :计算题;21 :信息给予题.

【分析】(1)速度单位换算关系是:1m/s=3.6km/h;将列车的速度进行单位换算;

(2)以地面为参照物列车正在由北向南行驶,乘客看到的雨正好竖直下落至地面是以列车为参照物的,这说明雨与列车保持相对静止,运动快慢与方向都相同,根据以上分析判断风向及风速.

【解答】解:

(1)根据1m/s=3.6km/h可得:18km/h=5m/s;

(2)以地面为参照物列车正在由北向南行驶;

     以列车为参照物雨竖直下落,雨与列车保持相对静止;

     以地面为参照物雨向南运动,所以风向南刮,即刮北风;风速与车速相同.

故答案为:北;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单位换算、参照物的选取、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判断雨的运动状态,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5.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固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考点】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1A: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凝固的理解来作答.

【解答】解: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点评】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

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6.一滑雪运动员沿240m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滑行250m才停止.运动员在斜坡和水平面滑行的时间分别是16s和25s,则他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 15 m/s.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11.95 m/s.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11 :计算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斜坡长度和下滑时间,利用公式v=计算下滑速度;

(2)已知斜坡长度和水平路面长度,可以得到滑行的总路程;已知下滑时间和在水平路面滑行时间,可以得到滑行总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已知:s1=240m  s2=250m  t1=16s  t2=25s

求:(1)v1=?(2)v=?

解:

(1)他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

v1===15m/s;

(2)运动员滑行的时间为t=t1+t2=16s+25s=41s

运动员滑行的总路程为s=s1+s2=240m+250m=490m

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v==≈11.95m/s.

故答案为:15;11.95.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平均速度是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7.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a)、(b)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 乙 车是静止的;甲车的运动时间如图(c)所示,则甲车通过的路程为 700 m.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可知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两物体的速度,则可知甲、乙及甲、丙两物体的相对运动情况;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可知所经历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第一个图为速度﹣时间图象,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4m/s;

第二个图为路程﹣﹣时间图象,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v乙==4m/s;丙车的速度V丙==1m/s;

则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故甲车相对于乙车静止;而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后运动;

(2)秒表小盘的最小分度值是1min,指针在2min和3min之间,而大盘指针指55,

故示数为:2min+55s=120s+55s=175s;

则甲车通过的路程s=vt=4m/s×175s=700m;

故答案为:乙;70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8.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 液化 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解答】解:瓶子的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形成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恰好是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吸热的时候冰会熔化,但是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液化、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化和液化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9.“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观众在听音乐史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2)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10.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外表面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内表面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会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成为液化;

(2)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

【解答】解:(1)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2)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外表面;内表面.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化现象的理解,明确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应该出现在温度较高的那一侧.

 

二、选择题(共26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第17,18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小胜同学对自己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A.健康未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步行速度约为4km/h

D.脉搏约为70次/min

【考点】13:温度;61:时间的估测;68: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12 :应用题;5A2: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人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符合实际;

B、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内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应该高于0℃,在4℃左右.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符合实际;

D、常人的脉搏约为70次/min,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12.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考点】9F:响度;92:声音的传播条件;93:声速.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各个成语的含义,然后根据我们对于声学知识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A、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太大了,将要把耳朵震聋了,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所以A是正确的;

B、隔墙有耳指的是隔着墙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B是错误的;

C、掩耳盗铃指的是捂住耳朵去偷铃铛,自己听不到,但别人可以听到,不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所以C是错误的;

D、耳熟能详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靠的是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声学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是一道基础题;

生活处处有物理,我们要能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用到的物理知识.

 

13.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

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

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错误;

D、冰雕变小,是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变成了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一列队伍长40m,经过全长为80m的桥,队伍过桥共用了1min,若队伍前进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则这支队伍行进速度为()

A.2m/s              B.1.3m/s              C.0.67m/s              D.2.3m/s

【考点】6A:速度的计算.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利用过桥问题的关系式:桥长+队伍长=整列队伍全部过桥所行进的路程,结合速度公式v=便可求解.

【解答】解:

整列队伍全部过桥所通过的路程:

s=L桥+L队伍=80m+40m=120m,t=1min=60s,

队伍行进的速度:

v===2m/s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计算队伍过桥所经过的路程,这是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15.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像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A.干冰迅速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Q: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干冰易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

【解答】解:A、干冰迅速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我们看不到气态的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干冰在空气中直接升华变成气体,不会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故B错误.

C、干冰在空气中直接升华变成气体,不会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C错误.

D、干冰在室温下易升华,升华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急剧降低,这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白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16.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炖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考点】1I:沸腾及沸腾条件;G8:热传递.

【专题】23 :实验探究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要继续吸热.

【解答】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

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通过一个日常的生活现象考查了沸腾的条件.液体沸腾,不仅要达到沸腾,同时要不断吸热.同时考查了热传递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存在温度差.

 

17.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4B :图析法;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由路程和时间的图象知,甲车处于静止状态,乙车进行匀速运动.

从乙车的路程和时间图象上任意选择一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求出乙车的速度.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

求出6s后从图象上读出甲乙的距离,求出甲乙两车的距离.

甲车处于静止状态,甲没有通过距离,从图象上读出乙通过的距离.

【解答】解:A、如图,时间改变时,甲的距离不变,所以甲车处于静止状态.乙车的路程跟运动时间成正比,所以乙车进行匀速运动.故A错误.

B、甲车处于静止状态,运动速度为0m/s,乙车的速度为v===2m/s.故B错误.

C、6s后甲在10m位置,乙车在12m位置,所以甲乙相距2m.故C正确.

D、经过5s,甲车处于静止状态,甲没有通过距离,乙车通过了10m的路程.故D错误.

故选ABD.

【点评】从路程和时间图象上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距离等.

从图象中搜寻信息,是最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掌握从图象中搜寻信息的能力.

 

18.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炒菜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后的水蒸气

B.高空中的冰晶下落变成雨滴是熔化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工作的

D.雪灾时在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积雪的熔点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B:熔点和凝固点;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J: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4)晶体物质中如果含有杂质,其熔点会降低.

【解答】解:A、炒菜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高空中的冰晶下落熔化变成雨滴,是熔化现象,故B正确;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工作的;故C正确;

D、雪灾时在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积雪的熔点,使积雪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生活中的热现象比较普遍,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三、简答与计算题(共26分,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6分,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8分)

19.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她把这支冰棍放进茶杯里,过一会,茶杯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帮小鹭解释“粉”、“白气”和“冒汗”是怎么形成的.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15 :简答题;16 :压轴题.

【分析】生活中的很多物态变化都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水蒸气变为水是液化;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水蒸气直接变为冰是凝华.

【解答】解:(1)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2)“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3)“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故答案为:凝华,液化,液化.

【点评】(1)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判断物态变化,首先确定原来和现在的状态,再和六种物态变化对照.

(2)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0.一辆汽车在如图所示的沪昆高速公路上行驶.

(1)图中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2)电脑收费卡显示,该车9:00从丰城进入高速公路,9:40到达新余,驶出高速公路,丰城到新余的路程为84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是否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你的依据是什么?

【考点】6A:速度的计算.

【专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分析答题;

(2)知道该车从丰城进入高速公路的时刻和到达新余的时刻,可以求出汽车行驶的时间,

又知道丰城到新余的路程,根据v=求出汽车在此路段的行驶速度,然后与限速标志牌比较即可.

【解答】解:(1)由图示交通标志牌可知,其含义是:

汽车在此路段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120km/h;

(2)汽车的行驶时间:

t=t2﹣t1=9:40﹣9:00=40min=h,

则汽车的速度:

v===126km/h,

因为汽车的行驶速度v=126km/h>120km/h,

所以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

处罚的依据是:该车的平均速度大于限速标志牌的最大速度.

答:(1)图中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汽车在此路段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120km/h;

(2)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依据是:该车的平均速度大于限速标志牌的最大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和速度的计算等知识,要熟悉常见交通标志牌的含义,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对我们现实生活也有重大意义.

 

21.学校举行100m田径比赛,发令员在起点,计时员在终点,田亮参加比赛时,计时员听到起跑枪声才开始计时,田亮到达终点时停表的读数为12.36s,则田亮的实际成绩应为多少s?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要知道运动员和发令枪都在起点,而计时员是在终点.当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比计时员先听到枪声,运动员起跑以后,稍后一会,计时员才会听到枪声,所以计时员少记了一些时间.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解: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

t==≈0.29s,由于计时员比运动员听到枪声晚0.29s,

所以计时员给运动员的成绩少计时0.29s.所以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12.36s+0.29s=12.65s.

答:田亮的实际成绩应为12.65s.

【点评】本题要注意比赛的实际场景,运动员是在起点,而计时员在终点,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22.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4h才到达旅游景点.傍晚,他们沿原路返回,从景点到家用了30min.求:

(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32 :定量思想;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s=vt计算出路程;

(2)根据v=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汽车的速度v=60km/h,t=0.4h,

则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为:s=vt=60km/h×0.4h=24km;

(2)返回时的时间为t1=30min=0.5h,

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v1===48km/h.

答:(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为24km;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为48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路程、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

 

四、实验或探究题(共28分,每空1分)

23.(1)测量体温用的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从 35 ℃到 42 ℃,它的分度值是 0.1 ℃,如图5所示,其体温为 35.8 ℃.

(2)如图2所示甲,乙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17℃ 和 ﹣8℃ .

(3)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液态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这三种物质中 甲、乙 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乙 的质量一定比 甲 大.

【考点】18: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16: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GG:热量的计算.

【专题】19 :探究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首先要认准分度值,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3)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同时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解答】解:

(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首先要认准分度值,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所以图中所示温度值为35.8℃;

(2)由图2知:甲温度计的分度值都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上,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液柱在10℃以上第7条刻度线,示数为17℃;

乙温度计的分度值都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液柱在0℃以下第8条刻度线,示数为﹣8℃;

(3)晶体熔化图象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非晶体图象随时间增加温度不断上升;由图可知,这三种物质都是晶体;熔点相同可能是一种物质,甲乙熔点相同,可能是同种物质;因为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所以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

故答案为:(1)35;42;0.1;35.8;(2)17℃;﹣8℃;(3)甲、乙;乙;甲.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和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能力,属于综合性题目.

 

24.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钢丝 乙 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乙 钢丝和 丙 钢丝.

(3)上述实验中所使用到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21 :信息给予题;41 :控制变量法;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对于钢丝来说,钢丝振动时产生声音的音调和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3)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乙比甲细,乙振动得更快,即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程度相同,则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3)因为钢丝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有关,因此探究音调与钢丝粗细以及长度关系时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乙;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乙;丙;

(3)控制变量法.

【点评】以探究钢丝振动时发声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来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把握住每次研究一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都相同即可.

 

2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大、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小”).

(4)图中AB段的距离sAB= 80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50 cm/s

(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同一位置 由静止开始下滑.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13 :实验题;5A4: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

(2)车放在斜面上就可以自主的由静止变为运动,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坡度小一些,小车滑下时所用的时间长些;

(3)让小车过了A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4)根据图中读出AB段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5)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让小车过了A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根据公式v=可知,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根据图示可知,sAB=80.0cm﹣40.0cm=40.0cm,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50cm/s;

(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故答案为:(1)v=;(2)小;(3)大;(4)80;50;(5)同一位置.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出平均速度.

 

26.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小明用如图1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高 (选填“高”或“低”)

(2)实验中观察到图甲和图乙所示两种情况,你认为图 甲 是水沸腾时的情景(选填“甲”或“乙”).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 99 ℃.此时的气压 低于 (“高于”、“低于”、“等于”)1标准气压.水沸腾时需要 吸 热,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温度保持不变 .

时间/min

0

1

2

3

4

温度/℃

90

92

94

96

98

时间/min

5

6

7

8

温度/℃

99

99

99

99

(4)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 液化  后形成的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

(5)另一小组的小冬同学在实验中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使用初温更高的水进行实验(或适当减少水量等) .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46 :实验分析法;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掌握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区别: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水的沸点的概念,知道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点的高低和气压有关,气压升高,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3)壶口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4)实验中需要多次实验,但是不同性质的实验多次的含义不同.

(5)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很多,可从提高水温和减少水的质量角度考虑.

【解答】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所以其示数会偏高;

(2)图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

图乙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水的沸点是99℃.

沸点的高低和气压有关,气压降低,沸点降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沸点99℃低于100℃,所以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4)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

(4)在此实验中,属于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定量探究,所以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两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

(5)记录时间到沸腾时间太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能是火力太小等.

故答案为:(1)高;(2)甲;(3)99;低于;吸;温度保持不变;(4)液化;(5)使用初温更高的水进行实验(或适当减少水量等).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没有多大的难度,只要知识够扎实,还是很容易做对的.

 


考点卡片

 

1.温度

【知识点的认识】

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命题方向】

温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用什么来测量温度的.测量温度时,通常采用的是什么温标,该温标通常以什么的温度作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即一个大气压>下什么作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量度使用什么的温标,它与前面所说的温标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温度的高低对分子或原子的运动剧烈程度的影响,温度、热量、内能三者的区分都是命题的地方.

第一类常考题:

下列温度中,约在36~37℃之间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

分析:估测法是通过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了解,结合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做出合理估测的方法.

解:A、人的正常体温为37℃,正确,符合题意.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错误,不合题意.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为10℃以下,错误,不合题意.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为25℃,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考查估测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多积累,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类常考题:

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不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 .

分析: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所以要先有一个参考或标准,两手开始的标准不相同,所以判断一个物体的结论也不相同,这说明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测量工具来进行精确的测量.

解:两手开始的温度不相同,放入同一温水中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两次判断的标准不一样,这个事实说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

故答案为:不相同;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

点评:此题考查温度测量的知识,反应出测量必须要有标准这一基本技能.

 

【解题方法点拨】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衡量温度高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测量温度时,通常采用的是摄氏度温标,该温标通常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即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作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1摄氏度.温度并不是热量,也不是内能.天很热指的是温度,传递热指的是热量,摩擦生热指的是内能.这三个物理量变化时的说法不同,温度只能说升高降低,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内能只能说增大减小.

 

2.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知识点的认识】

温度计使用:

(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

①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只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②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2)温度计使用时,应该: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命题方向】

(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是命题热点,注意零刻线、量程、分度值,是读准数的前提.

(2)根据图片判断测量过程中的正确和错误也是命题热点,如果是填空题,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例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分析:实验室温度计: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测量前应先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了解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若合适便可进行测量.

解:A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所以是错误的.

B碰到了容器的侧壁.所以是错误的.

C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所以是错误的.

故选D

点评:温度计的使用是初中物理比较重要的实验技能考核内容,即使卷面考试时出现的频率也是很高的,所以一定要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量程 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C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2 ℃,水的温度是 88 ℃.

分析:(1)使用温度计前:首先看清它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2)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瓶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液体读数,C符合这种情况;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两格处,示数为﹣2℃;

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80℃以上8格处,示数为88℃.

故答案为:

量程;C;﹣2;88.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温度计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需要掌握.

 

【解题方法点拨】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如何做才能让玻璃泡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并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在读数的时候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对象,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知识点的认识】

体温计也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1)结构:

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

②侧壁呈圆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

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

(2)观察: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3)使用前:甩一甩,使用其他温度计时不必甩.

(4)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离开人体以后温度会下降,这样水银以弯曲的管子为界(因为弯曲的管子很细,比其它地方细,管子冷却最快,收缩最快,就断开了)分开,温度下降,两边的水银向两边收缩而使水银柱断开,这样使玻璃管中的水银不会退回到玻璃泡内,所以即使离开人体,体温计显示的还是人体的温度,这样体温计才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命题方向】

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在结构和使用上的异同点,体温计的读数是近年命题热点.

例1: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A.37.5℃和38.5℃B.37.5℃和38℃C.38℃和38℃D.38℃和38.5℃

分析:体温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就是在它靠近液泡的上方有一个小的缩口,它的作用是使上方的水银无法自行回到液泡中,从而使体温计的示数不经过甩动不会下降.因此,示数为38℃的体温计,如果不甩,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会下降.

解:用示数是38℃的体温计测量体温37.5℃的病人体温时,由于缩口的作用,示数不会下降,所以仍保持38℃;

用示数是38℃的体温计测量体温38.5℃的病人时,水银会从液泡内膨胀上升,使示数增加到38.5℃.

故选D.

点评:了解体温计缩口的作用,是判断该题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了缩口才使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也正是因为有了缩口,才千万不要忘记用完甩一甩.

 

例2:2008年4月,常德市出现了首例“手足口”病例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了到体温计.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的量程是 35~42 ℃,它的分度值为 0.1 ℃.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因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 A 方向观察(“A”、“B”或“C”),这是利用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或放大镜的原理 .

分析:(1)即便是生病,人的体温一般也不会超过35﹣﹣42℃的范围,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2)学会温度计的读数:明确是零上还是零下,明确一个大格和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读数时从绝对值小的向绝对值大的读.

(3)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很细的弯管和体温计有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解:人的体温一般不会超过35﹣﹣42℃的范围,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

体温计的读数与一般的温度计方式不同,它有特殊的结构,即很细的弯管和体温计有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起到放大镜的作用,便于观察体温.

故答案为:35~42,0.1,A,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或放大镜的原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的特殊构造以及读数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体温计的相关知识点多属于识记性内容,注意从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前和读数时等几方面记忆,注意和实验用温度计进行对比识记效果较好.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4.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

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命题方向】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以及熔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方向

例1: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熔化的是()

A.   B.  

     春天里冰雪消融            夏天早晨花草上的露水

C.   D.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知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依据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

B、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2: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解: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所以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故选D.

点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放在0℃房间里,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冰在熔点,无法吸热,不会熔化;水在凝固点,不能放热,不会结冰;所以冰、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解题方法点拨】

在判断是否是熔化时一定要根据定义,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要根据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因此学生要牢记它们的特点.

 

5.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②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3)晶体凝固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

 

【命题方向】

判断生活中物态的变化属于凝固,液体凝固的条件,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命题热点.

例1:下列关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分析: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A、雨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A错误;

B、雾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B错误;

C、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C错误;

D、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凝固、液化和凝华的概念,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2: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 凝固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结过程中要 放出 热量.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根据凝固和凝固放热的知识来作答.

解:冷却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的过程要放热.

故答案为:凝固;放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凝固现象,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在判断是否是凝固时一定要根据定义,熟记凝固的条件及放热时的特点.

 

6.熔点和凝固点

【知识点的认识】

熔点与凝固点是物质在其气压下液态﹣固态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凝固点(凝固点指的是物体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临界温度值,熔点指的是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临界温度值).这是由于固体中原子或离子的有规则排列因温度上升,热运动变得杂乱而活化,形成不规则排列的液体的一种现象,相反的过程即为凝固.对于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常称为凝固点或冰点,与熔点不同之处在于放出热量而不是吸收热量.其实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一致的.

附:部分物质的熔点(单位:℃,在标准大气压下)

3410

650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328

固态甲苯

﹣95

1515

232

固态酒精

﹣117

灰铸铁

1177

80.5

固态氮

﹣210

1083

海波

48

固态氧

﹣218

1064

0

固态氢

﹣259

【命题方向】

液体的凝固点和南极最低气温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利用凝固和熔化时的条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中考热点.

例1: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分析:(1)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种类不同凝固点不同;气压增大,凝固点降低;有杂质掺入凝固点降低.

(2)液体的沸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种类不同沸点不同;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有杂质掺入沸点升高.

解:防冻液中掺入了很多的其他的杂质,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故选D.

点评:掌握熔点和凝固点、沸点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题方法点拨】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熔点不同,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利用这些特点才能解题.

 

7.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汽化: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收热量.

(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①蒸发是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每种液体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

(3)沸腾与蒸发在相变上并无根本区别.沸腾时由于吸收大量汽化热而保持液体温度不变.沸点随外界压力的增大而升高.

 

【命题方向】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条件及图象都是命题的重点.

例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解:加油站储存了大量汽油、柴油,这些汽油和柴油在常温下汽化,产生大量燃油蒸汽,这些蒸汽遇火很容易燃烧而发生危险,因此加油站附近禁止吸烟、打手机等.

故选B.

点评:本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类型,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例2: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在炎热的夏天,能够降低室内平均温度的最好办法是()

A.打开电风扇   B.向地面洒些水   C.关闭房门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

分析:要降低室内的平均温度可以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分析;

汽化、熔化、升华要吸热,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解:A、打开电风扇只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人身上的汗液蒸发快,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但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

B、向地面上洒水可以通过水蒸发吸热来降低空气的温度;

C、关闭房门不会改变室内温度;

D、冰箱工作的原理是利用氟利昂一类的物质不断的汽化和液化,将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同时压缩机的工作还会放出热量.打开冰箱门会增加压缩机的工作时间,向空气中放出更多的热量,会使空气的温度升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本题的难点是选项D的判断,我们要知道冰箱的工作原理.

 

【解题方法点拨】

解题时一定要紧扣定义,抓住蒸发与沸腾的特点;还要注意物理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8.沸腾及沸腾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叫沸腾.

(2)沸腾时的规律: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要随外界的气压而变:大气压强越高,液体沸点越高,反之就越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这是最为常见的.在一定的外界压强下,沸腾只能在某一特定温度(沸点)并持续加热下进行.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压强下的沸点是不同的.

(4)满足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命题方向】

沸腾的定义,沸腾的条件,沸腾时的现象及图象是中考的热点.

例1: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分析: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解: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小液滴,不符合题意.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符合题意.

C、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不同之处,属于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辨析.

 

例2: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B.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D.是因为手上沾有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分析:题干中的“油”是带引号的,说明不是普通的油,不同的液体沸点是不同的,而且液体在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再升高的;

魔术师的手放在沸腾的“油”中,手不会烫伤说明这种“油”的沸点比较低.

解:A、魔术都是假的,魔术师是没有特异功能的,所以A错;

B、魔术表演用的“油”不是我们常见的油,它的沸点比较低,而油沸腾后温度保持沸点但不变,所以不能对手造成伤害,B是正确的;

C、“油”在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是不变的,所以C错;

D、手上沾有水,进入沸腾的“油”中,“油”会阻断水的汽化,水不会从油中吸收很多的热量,若是普通的油,沸点比较高,依然会将手烫伤,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B.

点评: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魔术师没有特异功能,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能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魔术中的现象.

 

【解题方法点拨】

要了解沸腾时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9.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沸点是指物体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2)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但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3)理由:液体在挥发的时候产生蒸气压,当蒸气压(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的压力时,液体就会沸腾,此时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

(3)当外界的压力增大时,必须升高温度才能使蒸气压增大以等于外界压力,达到沸腾.当外界压力降低时,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就能够使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达到沸腾.

 

【命题方向】

利用气压对沸点的影响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等问题都是命题重点.

例1:成都的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原理是()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小,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分析: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据此分析判断.

解:真空环境,气压很小,这样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沸腾(汽化),从而实现脱水,使蔬菜成为脱水蔬菜.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记住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本题的关系.

 

例2:用高压锅烹煮食物能节约燃料并且节省时间,是因为()

A.锅内气压大,液体沸点高

B.锅内气压大,液体沸点低

C.锅内气压小,液体沸点高

D.锅内气压小,液体沸点低

分析:用高压锅烹煮食物能节约燃料并且节省时间是因为高压锅内温度高,而高压锅内温度高是因为气压高而使得沸点高造成的.

解: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高;又因高压锅内气压是大的,所以B、C、D错误,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要解答本题需要知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又要知道高压锅内气压是高的.

 

【解题方法点拨】

要理解熟记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10.液化及液化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2)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命题方向】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命题的要点.

例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是壶嘴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因此二者都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热现象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例2: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 液化 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解:瓶子的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形成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恰好是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吸热的时候冰会熔化,但是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液化、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化和液化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解题时一定要紧扣定义,抓住液化的特点.

 

11.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命题方向】

自然界的液化现象是什么方法液化的是中考命题的方向.

例1:“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 压缩体积(或加压) 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放热.

故本题答案为:压缩体积,放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

 

例2: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石油液化气是通过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装入钢瓶中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模糊,这是通过 降低温度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使气体液化由两种方式:降低温度(任何气体在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都可以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不能使所有的气体都液化).

解: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模糊,这是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要学会使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解题方法点拨】

分清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并能够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液化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探究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间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如图:

(3)实验步骤

①用烧杯装适量热水,按实验装置图组装 各器材;

②点燃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水温达90℃后,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值,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

③据记录的温度值,作水的沸腾图象.

(4)实验结论

①水沸腾时发生剧烈汽化现象;

②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③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命题方向】

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命题关键.

例: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高  (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90 ℃.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当时的大气压 <  (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分析:(1)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其原因是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和液体的温度不同.

(2)温度计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3)①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②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③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根据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可能是水的初温不同.

解:(1)如图,由于酒精灯给水加热,容器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此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所以测出的水温会偏高.

(2)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0℃.

(3)①由图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8℃不变,所以98℃是水的沸点.

②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所以实验时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③如丙图,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1)高;(2)90;(3)98;<;质量.

点评:实验时,分析实验故障排除故障是实验题常见的题型,所以实验时不要仅仅注意实验结论,更要注重实验过程中故障、故障原因、故障排除等环节.还要对实验出现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解题方法点拨】

(1)加热过程中,为什么杯口盖一纸板?提示:可以减少热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2)石棉网有什么作用?提示:使烧杯均匀受热.

(3)实验中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温度计、钟表;温度计用来测量水温,钟表用来计时.

(4)本实验用了什么观察法?请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示:用了对比观察法.水沸腾前,水温不断升高,容器底部受热产生气泡,上升变小;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水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大量的水蒸气.

(5)实验中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适当减少烧杯中水的量,用初温较高的水加热,硬纸板应盖严等.

(6)探究过程中,如果由实验结果发现水的沸点不是100℃,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气压小于或大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升高,沸点升高.

 

13.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冰冻衣服风干也是升华现象.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冰雕作品体积变小;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例1: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选:D.

点评:此题要明确“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的状态变化.

 

例2: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

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一一分析.

解:A、向地上洒水,水蒸发为气态,蒸发要吸热,所以感到凉快;

B、在饮料中加冰块,冰块熔化为液态时,要从饮料中吸热,饮料就变得冰凉;

C、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升华要吸热,可以降低食物的温度,防止食物变质;

D、游泳后,人身上有水分,水分蒸发要吸热,所以人感到冷.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时一定要紧扣定义,由定义来判断是最准确的、简单的.

 

14.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冬天“窗花”是凝华现象,日光灯管两端变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生产的.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进行分析解答,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还有:云、雨、雹、霜、雾、露、雪等的形成过程.

 

例2: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 水蒸气 经过 凝华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会放热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冬季,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时一定要紧扣定义,由定义来判断是最准确的、简单的.

 

15.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知识点的认识】

(1)有具体含义的量,通称为物理量.体现这种“含义”的手段往往就是在数据的后面都带着对应的单位,如10公里,5公斤,3小时等就是例子.这些数据也只有在后面附有单位的情况下我们才明确知道它前面的数据的具体含义.物理量不是仅限与物理学中的量,10公里、5公斤、3小时是物理量,25元人民币、10双鞋、8辆车也是物理量.

(2)常见的物理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序号

名称

国际单位

换算

1

时间

S

1h=60min=3600s  1min=60s

2

电流

A

1A=103mA=106uA     1mA=103uA

3

电压

V

1V=103mV     1kV=103V

4

电阻

Ω

1kΩ=103Ω   1Ω=103kΩ=106Ω

5

功率

W

1kW=103W

6

电能

J

1kW•h=3.6×106J      1度=1kW•h

7

长度

m

1m=10dm=100cm=103mm=106um=109nm     1km=103m

8

面积

m2

1m2=100dm2=104cm2=106mm2

9

体积

m3

1m3=103dm3=106cm3=109mm3

10

容积

L

1L=103mL  1L=1dm3=103m3  1mL=1cm3=106m3

11

质量

kg

1kg=103g=106mg    1g=103mg   1t=103kg

12

密度

kg/m3

1g/cm3=103kg/m3

13

速度

m/s

1m/s=3.6km/h

14

压强

P

P=1.01×105Pa=760mmHg( 毫米水银柱)

(3)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②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③水的密度1.0×103kg/m3;

④水的比热容4.2×103J/(kg℃);冰的为熔点0℃; 水的沸点100℃

【命题方向】

单位的换算过程,物理量对应的单位是什么,给数据配上单位这些都是常见的命题方法

例1: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9.6nm=9.6×10﹣3=9.6×10﹣3μm

B.9.6cm=9.6×10mm=96mm

C.9.6cm=9.6cm×10=96mm

D.9.6cm=9.6÷100dm=0.096m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过程中单位的统一.

解:A、此项换算过程中,应是9.6nm=9.6×1×10﹣3μm=9.6×10﹣3μm,故此选项错误;

B、此项换算过程中符合单位换算格式,故此选项正确;

C、此项换算过程中应是9.6cm=9.6×10mm=96mm,故此选项错误;

D、此项换算过程中应是9.6cm=9.6×0.01m=0.096m,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题难度不大,但审题时一定要仔细,特别是各个单位.

 

例2:请在下列数值后写上合适的单位:

(1)一本书的质量约为300 g ;(2)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104 mg ;

(3)氧气的密度是1.43 kg/m3 ;  (4)铅的密度是11.3 g/cm3 .

分析:根据实际估计一本书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气体的密度很小,1立方米的气体的质量大约只有1、2千克;1立方米的铅的质量是11.3×103 kg左右.

1g/cm3=1000kg/m3.

解:(1)一本书的质量约为300g左右,结合单位前的数字300,可知单位应该填g;

故答案为:g.

(2)一只鸡蛋的质量约50g左右,结合单位前的数字5×104,可知单位应该填mg;

故答案为:mg.

(3)通常情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3kg/m3;

故答案为:kg/m3.

(4)铅的密度是11.3×103kg/m3合11.3g/cm3.

故答案为:g/cm3.

点评:本题考查了几种物质的密度.本题的易错点是氧气密度1.43的后面不能乘以103,因为我们平时说的一些物体的密度都是数字后面乘以103,所以要注意.计算时,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统一.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解题方法点拨】

(1)在单位换算过程中,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2)熟记常见的物理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了解生活中物理量的数值有那些.

 

16.参照物及其选择

【知识点的认识】

(1)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3)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参照物的选定是为了研究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因此,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4)参照物的判断方法:

    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命题方向】

参照物的选取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

例1: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

A、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这列火车的机车,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B、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C、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位置是变化的,即处于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D、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关着的车门,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仰,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分析: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和船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

故答案为:船;山.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解题方法点拨】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研究行驶的车辆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车厢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是被研究物体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没有意义的.

 

17.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的认识】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因为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出判断.

 

【命题方向】

判断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中考必考内容.

例1:“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A、“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BCD、“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2: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 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1)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

(2)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静止不动;二是向南运动;三是也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

(1)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则以其中任何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都是静止的,我们就说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18.时间的估测

【知识点的认识】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运用估测法计算的问题称为估测题必须要注意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1世纪、1年、1月、1天、1h、1min、1s是怎样的时间.

 

【命题方向】

    近几年全国中考和竞赛试题,“估测题”出现的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该类题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客观原则:“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用于生活”,而“估测题”就是这种要求下的一个体现.

例1:感知身边的物理﹣﹣﹣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眼睛迅速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体心脏跳动一次    D.人打一次哈欠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对各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A、眼镜迅速眨一次,大约用时0.1s,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呼吸一次,大约用时3s左右,不符合题意;

C、人体心脏一分钟跳动60﹣100次,因此跳动一次大约需要1s左右,符合题意;

D、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但远大于1s,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在物理的实际应用中,估测的运用是广泛的,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例2:“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 脉搏 的估测 时间 .

分析: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解:“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

因为人的脉搏跳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利用身体上脉搏时间估测时间.

故分别填:脉搏;时间.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题方法点拨】

    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最近几年各地试卷中出现的“估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要想做好“估测题”,要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19.长度的测量

【知识点的认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①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

(h=(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H是n页书总厚度)  

②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③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④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命题方向】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长度选择什么合适的工具,一般物体及特殊物体长度的测量都是命题方向.

例1: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如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分析: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

解:“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cm;

“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

由此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例2: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不能测量

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

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进行测量.

测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长度以后,用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解:找一段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C不符合要求.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长度的测量分精确测量和估测等两大类,在测量时遵循比较准确且简单易行的测量原则.

 

【解题方法点拨】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熟记刻度尺的使用,在刻度尺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实际.

 

20.速度与物体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

(2)初中所指的运动一般是机械运动:

①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

②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

 

【命题方向】

速度表述方法,机械运动的分类,初中主要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命题.

例1: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相近的是()

A.一日千里    B.大步流星    C.风驰电掣    D.迅雷不及掩耳

分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明确每个成语的含义,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

A、“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符合题意;

B、“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速度物理意义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例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解题方法点拨】

多了解物理学方法:例如速度、温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功率等表述法.

 

21.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的公式:v=,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应用:

①火车过桥(隧道)问题:

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人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故对于本身有长度的物体过桥问题小结如下: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

②出租车问题:

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

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

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火车过桥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km/h,

(2)∵v=,v2=144km/h=40m/s

∴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2t2=40m/s×25s=1000m,

∴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第二类常考题:行程问题

小光从厦门乘坐某次航班来武夷山旅游,厦门机场起飞的时间是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飞机飞行路程约为396km.求:

(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分析:(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和抵达时间,求全程飞行的时间;

(2)又知道飞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全程飞行的速度.

解:

(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为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可得飞行时间:

t=8:05﹣7:20=45min=0.75h,

(2)飞机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v===528km/h.

答:(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0.75h;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528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根据起飞和抵达时间求出飞机飞行时间是本题的突破口.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事项:(1)应用v=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用米(m),t用秒(s)作单位时,速度v的单位为米/秒 (m/s);当s用千米(km),t用小时(h)时,速度v的单位为千米/时(km/h).

(2)v=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22.速度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用字母s表示路程,用字母t表示时间,则速度的公式是v=

 

【命题方向】

计算类型:一、列车过桥问题(注意列车通过路程要加上列车的长),二、爆破安全逃离问题,三、测距离问题,四、追赶问题,五、赶时间问题,六、顺、逆水行船问题,七、比例问题

例1: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质量为30t,匀速通过长260m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求桥的长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的是大型运输车30s内走的路程是40m+260m,同理.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走的路程车长,所以求出的距离要减去车长才是桥的长度.

已知:s1=40m,s2=260m,t1=30s,t2=24s

求:s3

解:v===10m/s,

s3=vt2﹣s1=10m/s×24s﹣40m=240m﹣40m=200m.

答:桥的长度是200m.

点评:解题时要注意此题中有个多余条件(质量为30t),解答此题的关键一定要注意这辆大型运输车自身的长度.

 

例2: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在高速公路上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h15min,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h45min.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时间?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v=即变形式t=,结合图象反映的路程信息可以求解答案.

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s=120﹣70=50km,故速度v===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则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t===0.7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30min;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km/h;

(3)从B地到南宁需要0.7h.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通过图象得出需要信息,结合速度公式及变形式求解答案.

 

例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速度之比为()

A.9:4    B.4:9    C.1:1    D.3:2

分析:要判断速度之比,要根据速度公式v=,由题目的路程、时间之比来求速度之比.

解:甲、乙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故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乙速度之比为,即9:4.

故选A.

点评:本题是由路程和时间之比,求速度之比,与计算速度一样,都是根据速度公式来求解.

 

【解题方法点拨】

要熟练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分类练习此类题目,多与生活联系.

 

23.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知识点的认识】

(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命题方向】

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

例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6.25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

 

例2: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12.00 cm,平均速度是 0.15 m/s.

分析: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

通过读刻度尺确定小球运动的路程,数小球间隔个数确定小球的运动时间.

根据公式=,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B点到F点通过的路程为12.00cm,运动时间为0.8s

小球的平均速度===0.15m/s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12.00,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最基本的计算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

 

24.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的认识】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命题方向】

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归纳法: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转换法:不易观察的现象对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25.声音的传播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1)声音靠介质传播.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水波来类比声波.

 

【命题方向】

真空罩内放入闹铃的实验常是出题热点,重点是考查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思维.其他知识点常以填空题为主,重点记住关键的词语;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真空玻璃、空心砖的声学优点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判断传声介质的种类:例如,隔墙有耳、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电子哺鱼、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2)理想实验法: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真空罩中放入正在发声的闹铃,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把罩内气体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其实将罩内气体全部抽出是不现实的,只是一种推理.因此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或者说传声一定需要介质.

(3)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

 

26.声速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用符号v来表示.

(2)公式:v=s/t表示声速,单位是m/s;s表示路程,单位是m;t表示时间,单位是s.

(3)常数: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

(4)影响因素: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

(5)声音在传播时由声速大处向声速小处偏折.

 

【命题方向】

该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也可能考查与声音有关的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1)340m/s的条件是15℃的空气中,温度和介质不同时其数值也不同.

(2)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听枪声计时比看枪烟计时晚0.294s.

 

27.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命题方向】

主要是判断一些物体的声音是指音调、响度还是音色来命题.对于声音这部分知识强调应用:例如:吹笛子音调的变化、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中考中常以填空、选择和问答的题型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指每秒振动的次数;注重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

 

28.响度

【知识点的认识】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命题方向】

对于声音这部分知识强调应用:中考中常以填空、选择的题型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我们使用扩音设备是改变声音的响度,牛的叫声响度大,蚊子叫声响度小;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声的响度不同.

 

29.防治噪声的途径

【知识点的认识】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

 

【命题方向】

主要考查生活中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措施,多以填空、选择题型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明确生活中是采用那种途径减弱噪声的,例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声源处减弱﹣﹣消声;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机场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在耳朵处减弱﹣﹣隔声.

 

30.声与能量

【知识点的认识】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波在媒质中传播,一方面使媒质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产生动能;另一方面又使媒质产生了压缩和膨胀的疏密过程,使媒质具有形变的势能.这两部分能量之和就是由于声振动使媒质得到的声能量.

 

【命题方向】

中考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有时与信息结合出题.人类也会利用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如回声定位,航行在大海上,船员通过向海底放射声波,经过一定的时间声波碰到海底再反弹回来,就可测得海底的深度.还有在医疗方面等.声能传递能量例子:

L.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M.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N.超声波加湿器.

 

【解题方法点拨】

基本的识记内容,不涉及到计算,只有识记、理解.

 

31.热传递

【知识点的认识】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①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③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3)热传递的实质:热传递实质上传递的是能量,结果是改变了系统的内能.传递能量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

(4)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不会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从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到高温部分.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质量和温度相同的铜块和水,使它们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将铜块迅速投入水中后,它们的内能变化正确的是()

A.铜块的内能减小,水的内能增大

B.铜块的内能增大,水的内能减小

C.铜块和水的内能都增大

D.铜块和水的内能都减小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铜块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由热量的变形公式△t=可知,当热量、质量相同时,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

解:质量和温度相同的铜块和水,使它们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由公式△t=可知,铜块降低的温度大;

即水的温度高于铜块的温度,二者放在一起后,热量由水传向铜块,故铜块内能增大,水的内能减小;

故选B.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热传递的条件,并且会根据热量公式分析末温,并会分析热传递的方向.

 

第二类常考题:

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当热传递停止时()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  B.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C.两个物体热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解: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当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时,热传递停止;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热传递的条件及实质的了解和掌握.

 

【解题方法点拨】

(1)热传递是指能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给低温部分).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或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3)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到低温部分.

 

32.热量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为:Q吸=cm(t﹣t0)

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式中的c为物体的比热容,m为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t表示物体后来的温度.若用△t表示物体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物体温度升高过程吸收的热量或物体温度降低过程放出的热量可以统一写为:Q=cm△t.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若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2,则它们吸热之比为()

A.2:3    B.3:2   C.6:1   D.1:6

分析:知道铜和铅的比热容之比、升高的温度值比、质量m相同,根据公式Q吸=cm△t求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

解:由题知,m铜:m铅=1:1,△t铜:△t铅=1:2,c铜:c铅=3:1,

∵Q吸=cm△t,==××=××=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量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两个物体关于热量、质量、温度变化量、比热容的比值,要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2)第二类常考题:

为了利用太阳能资源,节约经营成本,崇左市某大型宾馆在楼顶安装了10台相同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台热水器的水箱容积为200L.在夏季光照条件下,一满箱15℃的水经白天太阳能加热,温度可达到65℃.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8.4×107J/kg.求:

(1)10台热水器装满水时,温度从15℃升高到65℃吸收了多少热量?

(2)若这些热量由完全燃烧的天然气提供,需要多少千克天然气?

分析:(1)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水的质量,知道水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

(2)由题知,Q吸=Q放,再利用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qm求需要天然气的质量.

解:(1)一满箱水的体积:

v=200L=200×10﹣3m3,

一满箱水的质量:

m水=ρ水v=1.0×103kg/m3×200×10﹣3m3=200kg,

一满箱水的温度从15℃升高到65℃,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c水m水△t=4.2×103J/(kg•℃)×200kg×(65℃﹣15℃)=4.2×107J,

10台热水器装满水时,水吸收的热量:

Q=4.2×107J×10=4.2×108J;

(2)由题知,10台热水器获得的太阳能相当于质量为m的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即:Q放=mq=Q=4.2×108J,

m===5kg.

答:(1)10台热水器装满水时,温度从15℃升高到65℃吸收了4.2×108J的热量;

(2)若这些热量由完全燃烧的天然气提供,需要5kg天然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Q吸=cm△t、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mq的掌握和运用,注意200L≠200kg,必须利用密度公式计算.

 

(3)第三类常考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了倡导低碳生活,太阳能热水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

下表提供的是一装满水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照射下的相关信息:

太阳照射时间/h

太阳能转换为水的内能的效率

热水器最大水容量/L

10

50%

100

水升高的温度/℃

水的比热容[J•(kg•℃)﹣1]

水的密度/(kg•m﹣3)

60

4.2×103

1.0×103

注:1L=10﹣3m3

请根据上表信息,通过计算回答问题.

(1)热水器中水的质量为 100 kg;

(2)热水器中的水需吸收的热量为 2.52×107 J;

(3)热水器平均1h所接收的太阳能约为 5.04×106 J.

分析:(1)已知水的体积,求质量,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

(2)已知水的比热容、温度的变化量、质量,求热量,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计算;

(3)由上一问水吸收的热量,利用效率公式计算出接受的太阳能量.

解:(1)m=ρv=1.0×103kg/m3×100×10﹣3m3=100kg;

(2)Q=cm△t=4.2×103J/(kg•℃)×100kg×60℃=2.52×107J;

(3)热水器平均10h所接收的太阳能为:===5.04×107J.

那么平均1h所接收的太阳能为:×5.04×107J=5.04×106J

故答案为:(1)100,(2)2.52×107,(3)5.04×106.

点评:(1)计算本题时要注意单位换算,1L=1dm3;(2)注意,升高的温度是60℃,即温度的变化量是60℃;不是末温.

 

【解题方法点拨】

(1)应用热量公式解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质量的单位要用千克;

②注意识别和恰当地使用有关“温度变化”的用词,一定要分清初温、末温,升高了、升高到(或降低了、降低到)的温度含义,要根据题意作出正确的判断;

③应用热量公式的条件是物质的状态不能改变,若不考虑这个因素,计算结果就会出现错误

(2)这两个公式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根据题意是吸热还是放热找出相应的公式;

②明确要求的物理量;

③根据所给已知条件求解.

(3)在使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时,首先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用国际单位,如温度t的单位用℃,质量m的单位用kg,比热容c的单位用J/(kg•℃),热量的单位用J.其次,对有关温度的文字叙述应特别谨慎,不可乱套.注意分清“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对应的都是温度的改变量△t,而不是温度t;而“升高到”“降低到”对应的才是物体的末温t,另外,还要会对公式进行变形,求其中的任意一个量,如c=,△t=,吸热时t=t0+,放热时t=t0﹣;最后还要注意对热平衡方程(Q吸=Q放)的应用,即在热传递过程中,如果没有能量损失,那么,高温物体降温放出的热量就等于低温物体升高所吸收的热量.

 

查看更多【宜春物理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