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鞍山中考 > 鞍山中考试题 > 鞍山物理试题 > 正文

2017鞍山市八年级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2017-11-19 13:37:50文/赵妍妍

请点击全屏查看

2017鞍山市八年级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你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B.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人正常眨一次眼睛所用时间约为10s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音调越高,响度就越大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区分的

3.(2017鞍山物理)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如图自然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薄雾飘渺

C.秋天,露水晶莹              D.冬天,霜打枝头

5.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树叶的影子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6.(2017鞍山物理)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7.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黄瓜装进塑料袋              B.用干手器吹湿手

C.通风向阳处晾衣服              D.将湿玉米推开晾晒

8.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

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二、(2017鞍山物理)填空题(每题5分)

9.根据题中要求填写数字.

(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2)图乙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s

10.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  、  (选填“榆堤”或“船”)为参照物.

1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后迅速回到教室,此时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如图所示,俊俊同学能听到同桌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  可以传声.

12(2017鞍山物理).如图所示是小岩自制的小乐器,他将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缠到一个小盒上,又在小盒的两端各放一根木条,用来拉紧橡皮筋,如果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  不同,所发出声音的  也不同.如果将橡皮筋拉得更紧,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更  .

13.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干旱,大量庄稼干枯田地发裂,关于土壤发裂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常见的说法是由于温度高,土壤里大量的水份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造成的.许多地区气象部门采取人工降雨来缓解旱情,人工降雨时,向云层撒干冰催化剂,干冰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致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

14.(2017鞍山物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光年是  的单位.雷雨来临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15.日晷古代测量  的工具,它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的,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游客在不同的方向能看到日晷,是因为光在日晷表面发生了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16.图甲中的大象是通过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进行交流的;图乙中声纳利用回声定位测定海底深度时,声波主要起  (选填“传递能量”或“传递信息”)的作用,利用这种办法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17.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小杨同学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发现温度在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体积在  (选填“增大”或“减小”).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

 

三、作图题

18.(2017鞍山物理)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完成光路图.

19.如图所示,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20.如图,一束光线射到玻璃幕墙上的一块玻璃板上发生反射,请画出这块玻璃板的位置并标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四、简答题

21.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活动时经常会长出“白眉毛”或“白胡子”,而戴眼镜的人来到温暖的室内时,眼镜上蒙上了一层水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形成的原因.

 

五、计算题

22.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时,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23.潜水器在深海中与海面上的母船是通过水声通讯系统传递信息的.若某海域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为1500m/s,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海面下6000m的深度,则潜航员的声音至少需要多少秒才能传到海面的母船上?

 

六、实验探究题

24.(2017鞍山物理)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而且是  越大,响度越  .

(4)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25.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2017鞍山物理)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论    ②减小实验误差.

2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  (填“缩短”或“增长”)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m/s.

27.(2017鞍山物理)小燕通过对海波这种固体熔化、凝固过程的探究,测出了多组数据,并绘制了海波的温度﹣﹣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

(1)小燕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

C.读取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

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

(2)在图甲、乙中,其中  是描绘海波凝固图象的.

(3)根据图象的特征可以判断海波是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在图甲中,5﹣9min内海波呈  态,在图乙中,0﹣4min内是  态.

(5)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和凝固时的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28.(2017鞍山物理)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面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3)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4)在本次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使用硬纸板除了能够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还能起到的作用是  .

 

2017鞍山物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你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B.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人正常眨一次眼睛所用时间约为10s

【考点】(2017鞍山物理)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B、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1dm左右,指甲的宽度在1cm=0.1d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正常人眨一次眼的时间不到1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音调越高,响度就越大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区分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2017鞍山物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2017鞍山物理)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乐音的三要素,掌握基本概念即可正确作答.

 

3.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①双层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②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③马路两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要解决此类题目要根据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

 

4.如图自然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薄雾飘渺

C.秋天,露水晶莹              D.冬天,霜打枝头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2017鞍山物理)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熔化吸热,故A正确;

B、夏天薄雾飘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露水晶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冬天霜打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树叶的影子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6.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考点】(2017鞍山物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在s﹣t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

(3)由图知,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

(4)根据图象读出5s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解:A、乙车在7~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B正确;

C、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车在5s末的路程10m,乙车在5s末的路程15m,所以在5s末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2017鞍山物理)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车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找出小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黄瓜装进塑料袋              B.用干手器吹湿手

C.通风向阳处晾衣服              D.将湿玉米推开晾晒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2)要加快蒸发,可以通过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上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解:A、黄瓜装进塑料袋,减慢了墨水上方的空气流动,控制了表面积,减慢了蒸发,故A不合题意;

B、用干手器吹湿手,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故B符合题意;

C、通风向阳处晾衣服,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将湿玉米推开晾晒,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D.

【点评】(2017鞍山物理)无论是加快蒸发还是减慢蒸发,首先要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选取措施.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8.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

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同时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发射,特别是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不平行,但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则入射角为90°﹣15°=75°,所以反射角也为75°,所以A说法错误.

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10°.所以B说法错误.

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所以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线靠近法线,所以C说法正确.

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2017鞍山物理)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首先要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同时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的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二、填空题(每题5分)

9.根据题中要求填写数字.

(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

(2)图乙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32 s

【考点】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由图知:图中测量工具是测量时间的秒表,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略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3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2s,即秒表的读数为32s.

故答案为:(1)1;(2)32.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10.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 船 、 榆堤 (选填“榆堤”或“船”)为参照物.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2017鞍山物理)解:

(1)从“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

(2)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榆堤”或运动的“飞花”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船;榆堤.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都具有相对性.

 

1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后迅速回到教室,此时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如图所示,俊俊同学能听到同桌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 固体 可以传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解答】(2017鞍山物理)解: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此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俊俊同学能听到同桌同学轻叩桌面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空气;固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如图所示是小岩自制的小乐器,他将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缠到一个小盒上,又在小盒的两端各放一根木条,用来拉紧橡皮筋,如果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 频率 不同,所发出声音的 音调 也不同.如果将橡皮筋拉得更紧,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更 高 .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而对橡皮筋来讲,其粗细、长短、松紧都会对音调造成影响.

【解答】解:用相同的力拨动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此时宽的振动慢,窄的振动快,即橡皮筋振动的频率不同,橡皮筋发出的音调不同.如果将橡皮筋拉得更紧,则其振动会变快,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更高.

故答案为:频率;音调;高.

【点评】(2017鞍山物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3.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干旱,大量庄稼干枯田地发裂,关于土壤发裂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常见的说法是由于温度高,土壤里大量的水份发生了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造成的.许多地区气象部门采取人工降雨来缓解旱情,人工降雨时,向云层撒干冰催化剂,干冰发生 升华吸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致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晶.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1)土壤里水分在高温下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2)干冰易升华,升华时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发生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汽化;升华吸热;凝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4.(2017鞍山物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8 m/s,光年是 距离 的单位.雷雨来临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光速远大于声速 .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声速.

【分析】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解答】解: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所以是距离的单位;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闪电和雷声是虽然是同时发生的,但经过相同的路程,光需要的时间短,声音需要的时间长,闪电先到达观察者,雷声后到达观察者,因此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故答案为:3×108;距离;光速远大于声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气中的光速和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会利用光速远远大于声速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如:运动场上的计时员要以看烟为准.

 

15.日晷古代测量 时间 的工具,它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的,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 直线传播 来解释.游客在不同的方向能看到日晷,是因为光在日晷表面发生了 漫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考点】时间的测量;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漫反射.

【分析】(1)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仪器,然后再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释其原理即可;

(2)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仍平行向着同一个方向;漫反射由于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

【解答】解:

(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光的障碍物时,光被障碍物挡住,于是在障碍物后就形成影子;日晷就是利用影子的方向、长短粗略判断时刻的计时仪器;

(2)漫反射是由于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因此光线照射到日晷上面发生了漫反射,游客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日晷.

故答案为:时间;直线传播;漫.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以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属光学基础题.

 

16.(2017鞍山物理)图甲中的大象是通过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进行交流的;图乙中声纳利用回声定位测定海底深度时,声波主要起 传递信息 (选填“传递能量”或“传递信息”)的作用,利用这种办法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2)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大象用次声波交流,人耳听不到;

图乙中声纳利用回声定位测定海底深度时,回声定位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用声波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次声波;传递信息;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较简单.

 

17.(2017鞍山物理)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小杨同学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发现温度在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体积在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31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分析】常用的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的读数关键是区分零上多少摄氏度还是零下多少摄氏度,要点是看数值的变化情况,数值自下而上变大时是零上多少摄氏度,反之是零下多少摄氏度.

【解答】解:

(1)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体积在增大;(2)由图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从下向上增大,所以物体温度为零上,是31℃.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增大;31.

【点评】本题是对温度的测量工具和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这个知识点的考查.

 

三、作图题

18.(2017鞍山物理)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完成光路图.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首先画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是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第一次的反射光线.

做出第二个镜面的法线,由图知,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第二次的反射光线.则反射光线与水平镜面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要注意此题中,光线经过两块平面镜要进行两次反射.

 

19.(2017鞍山物理)如图所示,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经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所以反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光路的画法,关键是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注意法线要画成虚线.

 

20.如图,一束光线射到玻璃幕墙上的一块玻璃板上发生反射,请画出这块玻璃板的位置并标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是法线的位置,再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的垂线,就是玻璃板所在的位置.

【解答】(2017鞍山物理)解:

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做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然后再过入射点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就是玻璃板的位置;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反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利用了法线的两个性质:一法线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二法线是过入射点O的反射面的垂线.

 

四、简答题

21.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活动时经常会长出“白眉毛”或“白胡子”,而戴眼镜的人来到温暖的室内时,眼镜上蒙上了一层水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形成的原因.

【考点】(2017鞍山物理)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霜、雪、树挂、雾凇等都是凝华现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雾、露和“白气”都是液化现象.

【解答】答:冬天,人们在外面活动时,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眉毛和胡子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上面,所以长出了“白眉毛”或“白胡子”;

戴眼镜的人来到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眼镜,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上面,所以眼镜上蒙上了一层雾.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凝华、液化现象,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要求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五、计算题

22.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时,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v=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山路、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2)山路上与公路上的总路程除以山路上与公路上总时间即为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2017鞍山物理)解:

(1)v2=72km/h=72×m/s=20m/s,

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s2=v2t2=20m/s×100s=2000m;

(2)由v=可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1=v1tl=8m/s×500s=4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路程:s=s1+s2=4000m+2000m=6000m.

汽车在整个测试中行驶时间:t=t1+t2=500s+100s=6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v===10m/s.

答:(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是6000m;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绝不可加起来被2除,这是此类题的易错点.

 

23.潜水器在深海中与海面上的母船是通过水声通讯系统传递信息的.若某海域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为1500m/s,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海面下6000m的深度,则潜航员的声音至少需要多少秒才能传到海面的母船上?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2017鞍山物理)已知声音在某海域海水的速度和水的深度,利用v=计算时间.

【解答】解:

由v=得,潜航员的声音传到海面的母船上所用时间:

t===4s.

答:潜航员的声音至少需要4s才能传到海面的母船上.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因为条件已经给出,所以难度不大,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

 

六、实验探究题

24.(2017鞍山物理)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 振幅 有关,而且是 振幅 越大,响度越 大 .

(4)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转换法  (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考点】响度.

【分析】(2)(3)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解答】解:(2)使同一支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

(3)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两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故答案为:(2)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3)振幅;振幅;大;(4)转换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25.(2017鞍山物理)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B .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99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停止加热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①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论    ②减小实验误差.

【考点】(2017鞍山物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2)首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3)水在沸腾后,仍然需要吸热来维持沸腾状态;

(4)实验中需要多次实验,但是不同性质的实验多次的含义不同.

【解答】解:

(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B;

(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

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此时水的沸腾停止.

(4)在此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

故答案为:(1)B;(2)见解答图示;(3)99;停止加热;(4)①.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问题,在进行读数时,一定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同时考查了水沸腾图象的画法及沸点的概念.

 

26.(2017鞍山物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 增长 (填“缩短”或“增长”)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0.24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0.2 m/s.

【考点】(2017鞍山物理)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得所计时间偏小.

(4)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4)(2017鞍山物理)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5s,总路程s=120cm=1.2m,故全程平均速度v===0.24m/s;

上半段的路程s1=0.6m,小车运动时间t1=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0.2m/s.

故答案为:(1)v=;(2)增长;(3)大;(4)0.24;0.2.

【点评】公式v=适用于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才能准确的求出平均速度.

 

27.小燕通过对海波这种固体熔化、凝固过程的探究,测出了多组数据,并绘制了海波的温度﹣﹣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

(1)(2017鞍山物理)小燕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

C.读取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

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BDAC .

(2)在图甲、乙中,其中 乙 是描绘海波凝固图象的.

(3)根据图象的特征可以判断海波是一种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在图甲中,5﹣9min内海波呈 固液共存 态,在图乙中,0﹣4min内是 液 态.

(5)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和凝固时的温度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分析】(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①估计被测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以便测量时正确读数;

③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④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留在被测物体中.

(2)熔化是吸热的,所以该过程温度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凝固是放热的,所以该过程温度总体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

(3)(5)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4)晶体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晶体凝固过程也是固液共存状态,在没有凝固前,处于液态;

【解答】解:(1)由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知,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

B.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选拔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C.读取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

(2)据图甲可知,此时的温度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据图乙可知,此时的温度总体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

(3)据图可知,这两个图象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所以是同一种晶体;

(4)在图甲中,是晶体熔化图象,5﹣9min是熔化过程,所以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图乙中,凝固图象,0﹣4min内是凝固前的状态,即处于液态;

(5)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和凝固时的温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1)BDAC;(2)乙;(3)晶体;(4)固液共存;液;(5)相同.

【点评】此题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考查了对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熔化过程、凝固过程中的特点理解.

 

28.(2017鞍山物理)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面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B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3)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4)在本次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量角器 .使用硬纸板除了能够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还能起到的作用是 显示光的传播径迹 .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2017鞍山物理)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光的反射规律是: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结合反射规律对照题干中的问题可做出解答.

【解答】解:

(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若纸板B上不能显示反射光线,则可以证明三线是共面的;

(2)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右表中,根据数据可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变入射角大小多做几次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3)若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法线将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为了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使用硬纸板除了能够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还能起到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径迹.

故答案为:(1)B;(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3)不能;(4)量角器;显示光的传播径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查看更多【鞍山物理试题】内容